雅各布书
导论
作者 一章1节的雅各布毋需进一步说明自己究竟是哪一个「雅各布」,由此可见他是初期 * 教会鼎鼎大名、人尽皆知的雅各布,就是主的兄弟雅各布(徒十二17,十五13~21,二十一17~26;林前十五7;加二9、12),教会传统亦如此认定。雅各布是非常普通的名字,倘若一般提到名字很普通、而并非极其出名的人,通常会加上一个头衔来澄清,例如,「喜剧诗人柏拉图」,使徒名单中的「小雅各布」,以及古代商业文件中的许多人名。
对这个主张最主要的反对理由,是本信的希腊文相当优雅,但是这个反对并没有考虑以下几个因素:(1) * 修辞学十分普及,假以时日,这位耶路撒冷教会的首席发言人雅各布必能对它相当精练;(2) 他是木匠的儿子,因此受的教育高过加利利的农民;(3) 巴勒斯坦希腊语言和文化的流行(如:* 约瑟夫、游斯丁);(4) 考古学显示,加利利大部分地方并不像从前人所以为的那样落后;(5) 使用文书的情况很盛行,可以润饰作者的希腊文,如约瑟夫曾用一些文士来作编辑。
信中的描述最符合主后六十六年(犹太罗马战争爆发)之前的情况,而雅各布约在主后六十二年被杀。本信可能真正出于雅各布;* 冒名书信通常在作者死后相当久之后才会出现,而主后六十二年到六十六年相隔很短,因此本信不太可能为冒名信。
公义的雅各布 * 约瑟夫和后期犹太基督徒作者记载,耶路撒冷的同胞,尤其是穷人,对雅各布推崇备至。耶路撒冷的非基督徒和基督徒同样赞誉他的敬虔,然而他对贵族却毫不留情(如五1~6),因此贵族阶级的祭司无疑对他咬牙切齿。大约在主后六十二年,巡抚非斯都去世时,大祭司亚拿努斯二世 ( Ananus II ) 将雅各布和一些人处死。不过群众的抗议声浪太大,新的巡抚阿比那斯 ( Albinus ) 抵达时,便因着此事将亚拿努斯的大祭司职分废去。
* 风格 希腊作者,包括醉心希腊思想的犹太作者在内,常会将松散的劝勉放在一起,这种文体称为训勉(parenesis)。现代有些作者认为,雅各布书属于这种文章(有些甚至视此信为新约的箴言收集作品),但他们未能察觉到这卷书的紧密文学关联。可能是雅各布或他的跟随者之一将他的讲道题材放在一封信中,而本信内容的衔接性显示,现今的形式乃是一部精练而完整的作品。
雅各布书读来不太像书信,比较像散文,可是古代的道德学家和纯熟的 * 修辞学家会写一种「散文书信」,为公开信,主要的目的是提出论证,而不是向人致意。如
* 辛尼加和普利尼等作家会公开发表这类文学信件,意思是要让一大群读者知晓(一1)。送信的使者或许会对内容作合宜的解释;耶路撒冷的大祭司写给 * 散居之地* 会堂的信备受重视,同样,耶路撒冷 * 教会一位受推崇的领袖所写的信,分量亦必不轻。雅各布采用了希腊罗马修辞学的技巧、犹太人的智慧文学,和耶稣的教训(尤其是如今收集在马太福音五至七章的内容)。
背景 约在一个世纪之前,罗马将军庞贝割裂了犹太人的领土,使许多犹太农民不再有田地;大希律严苛的征税必定让许多小农民无法继续经营。第一世纪时,许多农民都是佃农,在封建的大农庄上工作(正如帝国其他地方一样);还有人因为无地可耕,变成市场上待工的零工,偶尔才有一份工作可作(在收割的时候工作机会较多)。帝国许多地方对贵族地主不满之情高涨,而佃农答应交货却办不到;有些地主甚至雇用杀手去对付那些不合作的佃农。城市里的情形不至如此极端,但是区分仍甚明显(如:耶路撒冷的上城为权贵所住,贫民则住在城市下水道的顺风一端)。后来权贵祭司开始不将什一的收入发给较穷的祭司(那是他们惟一的生活来源),使经济的紧绷情况达到高峰。
在罗马,谷物的缺乏常导致暴动。巴勒斯坦的社会和经济张力已经被压抑了很长一段时间,但最后终于爆发。耶路撒冷的权贵用实际的政治手腕来与罗马维持和平,他们成为 * 奋锐党人和其他抵抗人士的眼中钉。反抗者认为,只有神可以统治这块地。在战事未爆发之前,* 约瑟夫为了缓和犹太地高涨的反罗马情绪,试图将奋锐党边缘化,视之为不足轻重的团体;但是他的 * 叙述透露出一些证据,清楚显示对革命的同情已经蔓延开来。各地零星的暴力于主后六十六年来到高潮,革命正式爆发,祭司和圣殿山上的罗马兵营遭到屠杀。当罗马军队包围耶路撒冷之时,城内的权贵和无产的爱国人士起了冲突,而主后七十年耶路撒冷陷落,圣殿被摧毁。在马萨大堡的最后抵抗,也于主后七十三年失败。
从东面看萨大堡
收信者 雅各布主要是向犹太基督徒说话(可能还有一些其他的犹太人也会听到),他们处于社会情势紧张的状况之下,这种情势至终导致主后六十六至七十年的战争(参:徒二十一20~22的注释)。虽然这背景最符合雅各布在巴勒斯坦时的情形,但也与罗马世界普遍可见的社会张力吻合(一1)。在六十六至七十年的犹太战争中,罗马一年中以暴力废掉了三位皇帝(主后六十九年),而就在犹太战争结束之后,反抗人士仍然继续向北非和塞浦路斯的犹太人散播他们的观点。但是本信和大部分一般书信一样,主要反映的乃是作者的背景,而非读者可能的所在地之情形。
论点 雅各布谈到富人的骄傲(一9~11,二1~9,四13~17)、富人的迫害(二6~7,五6),以及富人不付工资(五4~6)。他也谈到有人受到引诱要用暴力(二11,四2)或狠话(一19~20、26,三1~12,四11~12,五9)来报复。他的响应是呼召他们要用智慧(一5,三14~18)、信心(一6~8,二14~26)和恒久忍耐(一9~11,五7~11)来相待。一旦从背景来了解本信,那所谓的「不相关」之劝勉便都显得各就各位,成为他论证的主体。
注释书 Peter Davids, The Epistle of James, NIGTC (Grand
Rapids, Mich.: Eerdmans, 1982); 和 Ralph P. Martin,
James, WBC 48 (Waco, Tex,: Word, 1988), 这两本最好;Ralph P.
Martin 在Biblical and Near Eastern Studies: Essays in
Honor of William Sanford LaSor, ed. Gary A. Tuttle (Grand Rapids, Mich.:
Eerdmans, 1978), pp. 97~103所写的文章 "The Life-Setting of the Epistle of James in the Light of
Jewish History" 对背景也很有帮助。对希腊文没有基础的人,可参考 Davids 早期的作品,在NIBC commentary on James (Peabody, Mass.: Hendrickson, 1989)。研读雅各布书最好比其他书信多用有益的参考书,如 Joseph B. Mayor, The Epistle of St. James, 3rd ed. (1913; reprint,
Minneapolis: Klock & Klock, 1977), James Hardy Ropes, A Critical and
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of St. James, ICC (Edinburgh: T. & T.
Clark, 1916), 以及 Sophie Laws, A Commentary on the
Epistle of James, HNTC (San Francisco: Harper & Row, 1980), 还有一些书不如以上几本,H. Greeven' reissue of Martin Dibelius, A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
of James, Hermeneia, trans. M. A. Williams (Philadelphia: Fortress, 1976), 以上书籍对个别经文均提供详尽的模拟数据。
希律在马萨大北部宫殿墙壁上的崁图
一1~11
如何面对试炼
这段开场白里,雅各布引介了这封信的主题,以此来响应当日巴勒斯坦犹太农民所面对贫穷与逼迫的试炼。
一1 一封信的前言主要有三部分:(1) 作者的名字;(2) 收信人的名字;(3) 问安语(通常和这里所用的问安一样。)由于这是「一般书信」(参:雅各布书导论「风格」一段中对「散文书信」的说明),所以直入论证,而没有其他书信的特色。
英文用 James 来译原文的「雅各布(Jacob)」(* 新约全部如此),因此有些作者推测,有一位象征的「雅各布(Jacob)」在向以色列的十二个支派说话,就像创世记四十九章雅各布向他子孙留遗命的情形。这个建议对 * 冒名信的假说比较合适,但雅各布也有可能是在用自己的名字作双关语。用名字作双关语很常见(如:太十六18)。有关作者和收信者,请参导论。
大部分犹太人相信,十二个支派里面的十个支派已经失散几个世纪,只能在末世才恢复。不过,也有人认为他们存在于某些地方,因此雅各布的话意思可能只是:「分散在全世界所有我的犹太兄弟姊妹」。「散住」或 * 散居者包括在帕提亚和罗马帝国的人,雅各布在朝圣者到耶路撒冷过节的时候,会遇到来自许多国家的犹太人。有些注释家认为,他是想用这个名词来象征所有的基督徒,以他们为属灵的以色列人,与彼得前书一1类似;可是从这封信的内容来看,雅各布可能特别是向犹太的基督徒说话。
一2 他在这封信里提到的试炼,主要是穷人所经历的贫困与逼迫(一9~11,五1~6,参二5~6)。
一3~4 犹太典籍经常强调忍受试炼的美德,有时亦会强调因着相信神的主权而在其中喜乐。(* 斯多亚派哲学家也强调在其中要自足,因为他们肯定一个人可以控制自我对环境的反应,但不能控制命运之神。)「朋友」、「亲爱的」、「弟兄们」之类的称呼,在古代道德劝勉中很平常;「弟兄们」可以指「同胞」,也可以指「信仰相同的伙伴」。由一点带到另一点,引致一连串项目(如这里;一14~15;罗五3~5;彼后一5~7)是 * 修辞学的一种形式,称为「连锁」。恶行与德行清单也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。
一5 犹太人的智慧典籍常强调坚忍,并提供面对试炼时的实际建议。*
旧约中向神求智慧(参四2~3)最著名的例子,是列王纪上三5和9(亦参:* 次经,所罗门智慧书八21,九5;德训篇五十一13~14),而神一向被视为是智慧的源头(如:箴二6)。犹太智慧书认为,在一般情况下,斥责或痛骂嫌过分严厉、粗鲁,不过纠正却受到尊重。
一6 在海上因风吹而起伏的意象,在希腊文学中很常见,也出现在犹太智慧书中;尤参:以赛亚书五十七20和德训篇三十三2,对不认真之人的讲论。从雅各布书的上下文看来,凭信心求智慧,意思是委身顺服神的启示(雅二14~26)。
一7~8 犹太智慧书定罪心怀二意或一口两舌的人(亦参:代上十二33;诗十二2);犹太圣徒和哲学家一样,对说归说、做归做,言行不一的假冒为善者深恶痛绝。(见:雅四8的注释,以了解雅各布书这段警告的作用。)
一9~11 富有的地主剥削穷人,整个帝国到处都一样,巴勒斯坦也不例外;这种经济的张力最后引致对罗马的反叛,在整个过程中,犹太的爱国者将犹太权贵大肆杀戮。
旧约和犹太智慧文学强调,财富如过眼烟云,到了末时神会为受逼迫的人和穷人伸冤,祂会审判吝啬的财主。雅各布书本段最后的话很像以赛亚书四十6~7和诗篇一○二4、11、和16,不过这种想法当时很普遍。「热风」(NASB)可能指西洛可风,即自南方沙漠吹入巴勒斯坦的干热之风,损害力很强。不过在巴勒斯坦,夏天的太阳本身就足以让花卉凋谢,成为无用,只能作垃圾。
一12~18
试炼的来源
一12 雅各布用了古代文学中常用的「论福」形式,犹太文学尤其爱用:「那……的人是何等有福」。痛苦被视为试探,提供人犯罪的机会。不过,译为「试炼」(NASB、TEV;参 NIV)或「考验」的字,不一定具「试探」(KJV、NRSV)的现代含义;考验者可能是要测试受苦之人的坚忍度,而不是要他失败。饥荒、贫穷和逼迫是考验中的其中几个项目。
一13~16 按圣经和后期犹太文学的记载,神显然会「考验」人(创二十二1;申八2,十三3;士二22),但祂从来不会用这里所暗示的意思来考验他们:要他们失败,不是要他们坚忍。犹太典籍区分神考验人的动机(在爱中、为他们的益处)和 * 撒但考验人的动机(使他们跌倒)。在大部分犹太典籍中,撒但(也称为比列和马斯提玛)担任试探者的角色。虽然雅各布没有否认撒但间接的角色(四7),不过他在这里强调人屈服于试探的要素。他将「欲望」(NIV、NRSV、TEV)或「私欲」(KJV、NASB)拟人化,来诱惑人,然后怀了私生子「罪」,至终生产了「死」;犹太教师偶尔会用 *
修辞学的拟人化技巧来指人人都有的「恶欲」。
* 旧约也清楚记载,百姓会「试探」神(民十四22;诗七十八18、41、56,九十五9;玛三15),但是这些例子的意思也是指他们想考验祂,而不是他们要使祂屈服于试探。雅各布可能借用了希腊哲学的概念,即神不能被人的行动影响或改变,祂也不是世上恶事的肇因。不过,雅各布更可能只是在用「考验」一词的另一个含义;在旧约里,神显然是审判的直接原因(如:摩四6~11),同时祂也垂听人的祈求(创十八23~32;出三十二10~13)。因此,这里的意思和德训篇十五11~12和20一样:犯罪是出于人的选择,而人们不敢说神要为他们对考验的响应负责(希腊文学则相反,许多人抗议,说试探太厉害,令他们无法拒绝)。
一17 神并不是要以试炼来摧毁人(一12~16),而是要赐下美好的恩赐,包括创造与重生(18节)。神是各样美事的创造者,这说法常见于犹太和希腊的智慧文学中。古代的人一般相信,在天上一切都是完美的,而犹太作者有时用「从上头」来意指「从神」。
「众光之父」可能为「众星的创造者」之意;异教徒视星辰为神祇,但犹太人视星辰为天使。从前乌加列〔Ugarit〕的迦南人就称「以利」〔El〕为「众光之父」,而 * 死海古卷称神最大的天使为「掌管众光者」。好些古代犹太文献称星辰为「众光」(参:创一14~19;耶三十一35)。古代的星相学家用「移动的阴影」来描述天体的不规律变化;但哲学家视为完美的,就是在天上的,是不会改变的,与地上并没有直接的接触。古代大部分人相信占星术,并惧怕星辰的能力。
雅各布在此并非支持占星术;他反倒和其他的犹太作者一样,宣称神是在星辰之上的主,同时否认神会前后不一。对古代的读者而言,他的话可能意味着:试炼并不是不可抗拒之命运的结果,而是慈爱的父信实的作为。
一18 此处究竟是指信徒藉 * 福音得重生(参一21;彼前一23;参:约三3、5的注释),还是指人最初是由神的话语造成(创一26),并无定论;「初熟的果子」似对前者较有利(新造的开始)。重点从两方面都讲得通:神所生的和欲望所生的(一15)完全相反,这正能说明神对人的恩典(一17)。
一19~27
真正的虔诚
现在雅各布转而谈面对试炼(一2~18)应有的方式。* 奋锐党的模式当时在犹太的巴勒斯坦愈来愈盛行,最后终于导致耶路撒冷的毁灭,这并不是合宜的回应法。雅各布不仅谴责暴力的行为,也谴责会激起暴力的 * 煽动言词。
一19 这劝勉在犹太智慧书中十分常见,箴言(如十四29,十五18,十六32,十九11)即为一例;希腊的类似说法也不难找到。雅各布以这个圣经和传统的智慧之言,来与横扫当时各地的革命情绪作对比。
一20 崇尚武力的犹太反抗人士强调击杀罗马人和附会他们的权贵,自认为他们是神义怒的执行人。但雅各布把公义与和平(三18)和不抵抗(五7)相连。
一21 「邪恶」(NASB),从上下文看一定是指不公义的怒气(一20);「温柔」(KJV)是不抵抗的美德。
一22 领受真道(一21)的意思,不单指聆听而已;在生活上也要照着去行(一19~20)。「所栽种的道」,有人建议是指 * 斯多亚的概念「与生俱来的理性」,因用词类似,但他们未注意到,「与生俱来」的理性是不需要「领受」的。虽然大部分犹太教师(有些则持异议)认为学习 * 律法的价值高于实践,因为实践有赖于知识,但他们都同意,若要成就律法,两者都属必要。人不单应知晓真理,还应实践真理,这是道德智慧的常识,读者绝不会有异议。光听而不服从,显示人的自欺(参:结三十三30~32)。
一23~24 最好的镜子是哥林多的铜镜,但是当时的镜子无法像今天的一样,将影像准确反映出来(参:林前十三12)。凡是买得起镜子的人,会在梳头的时候使用;如果雅各布是指这类人,就是将健忘的听众比作傻子。但他更可能是指大部分没有镜子可用的人,他们很少有机会看到自己的面貌,因此很自然记不住自己的长像。若是如此,这里乃是指一个人何等容易忘记真道──如果不努力去付诸实践的话。有些道德学家推荐用镜子来强化道德反省。一个人听道时或许明白新造的人应当如何生活(一18~20),可是若不去实践,就等于忘了他自己已经成为怎样的人。不过镜子的比喻可能只是指很快便将真道忘记,如以上所言。
古代的黑曜岩镜子
一25 镜子是律法的比方(至少* 斐罗曾用过一次),而人以为律法可以带来自由。哲学家相信,真正的智能或知识可以使他们脱离俗世烦恼;不过,按许多犹太文献来看,这里的自由似乎是指脱离罪的辖制(一19~20)。(有关自由的概念,请参:约八33的注释)。
一26 雅各布再度谴责不受约束的话语,诸如除掉罗马统治的煽动性言论,这很可能导致暴动。
一27 犹太革命份子以暴力与不服约束来表达虔诚,但真正的虔诚行为却是关顾社会的无权人士(出二十二20~24;诗一四六9;赛一17)、避免世俗化(即:世俗的价值观和行径;参四4的注释)。在当时的社会,孤儿和寡妇没有直接的收入,也没有法定的辩护人。在犹太教中,分配捐款的人要照顾到没有亲人供应的寡妇和孤儿;这类捐款也是这里所指「看顾」的意思之一。希腊社会照顾自由人的遗孤,但不会去管其他人。犹太人在丧家的第一个星期会特别去探望他们,后来还会再去,他们亦会去探望病人。许多希腊罗马作者也称许对病人和丧家的探望。
二1~13
不可偏袒富人
在巴勒斯坦和帝国全境,富人总是欺压穷人(二6~7)。为了让富有的信徒或慕道友感到受欢迎,而牺牲贫穷者,这是一种试探,也是不道德的作法(二4)。不可偏袒的说法一般是用在法庭,但由于 * 会堂既是祷告之处,也是社团审理事件之处,这个以法律为主的意象便自然适用于在那里所有的聚集。
二1 犹太的智慧书强调,凡尊重神的就不应当以「偏袒」待人(直译为「接受〔人〕的脸」)。「荣耀之主」(KJV、NASB;意思即「荣耀的主」,NIV、NRSV、TEV)之称谓,平常是指神(如:* 以诺一书中;参:诗二十四7~8)。
二2 道德家和讽刺作家都嘲弄向富人阿谀奉承的人,他们常藉贬抑自我而得利。这里的例子可能是假设的状况,为配合作者的 * 讽刺论证笔法。在罗马,议员阶级会戴金戒指;这一阶级有时会向不同的团体施惠,以寻求公众的支持。可是戴戒指的绝不只限于这类人;在东地中海,金戒指也是财富和地位的记号。华丽的衣服也使富人显得与众不同;农人一般只有一件外衣,因此常十分肮脏。
「聚集」(KJV、NASB、NRSV)或「聚会」(NIV、TEV),直译为「* 会堂」,雅各布用这字,或许是希望整个犹太社团都接受他的例子,也或许因为犹太基督徒会众(参五14)认为自己属于 * 弥赛亚会堂。
古人的金项链
二3 犹太法律文献斥责那些让诉讼当事人一名站立,另一名却得以坐着的判案者;听审一般都在会堂进行(二2)。为避免按人的衣着而偏私,第二世纪有些 * 拉比要求当事人都穿质料相同的衣服。
二4 罗马法律对富人显然有利。阶级低的人,所行的事常被人视为具经济动机,他们不能控告高阶级的人;而且法律规定,低阶层的人一旦定罪,刑罚要比高阶层的人严厉。圣经的律法、大部分犹太律法,以及传统希腊哲学家都拒绝这样的区分,视为不道德。平时众人尊重有钱人,视之为施主,不过 * 奋锐党认为耶路撒冷的权贵是亲罗马的敌人。* 旧约禁止因经济状况而偏袒人(利十九15),并要求神百姓的审判者断案不可偏袒,要像神一样。
二5 神垂听穷人的祷告。他们是最容易在法庭上受欺压的人,可参考如申命记十五9之类的经文。犹太文献有一处特别强调穷人的敬虔,因他们只有神可倚靠。
二6 罗马法庭总是偏向富人,他们可以主动控告低阶级的人,而低阶级的人却不能主动控告他们。在理论上,犹太法庭要避免歧视,但是在大半文化中,有办法的人总是在法律上占便宜,犹太人也如出一辙:富人在辩驳的时候说法更巧妙,或能雇用人来替他们辩解。
二7 犹太教提到神时常用「圣名」,或以其他的方式来表达,而不直接说;雅各布在此可能将这神的称谓用来指耶稣(参二1)。在旧约中,「称为某人名下」意思是那人在某种意义上属于该人;这说法特别用来指属于神。按一般犹太人的标准来看,加利利的某些权贵(如定居在提比哩亚的人)是不敬虔的。不过这项指控或许是专指针对基督徒的逼迫:基督徒在耶路撒冷遇到的逼迫,主要来自撒都该权贵(徒四1,二十三6~10)。
二8 「至尊的」法律,亦即皇帝的谕令,比权贵的断案更高,而由于普世的犹太教都承认神是至高的王,祂的 * 律法便可以如此称之。
基督徒自然可以用它来指耶稣的教训:耶稣和一些犹太教师一样,曾用利未记十九18的这段经文来作整个律法的总纲(参:可十二29~34)。
二9~10 犹太教师区分「较重」和「较轻」的罪,但认为神要求人顺服「最小的」诫命,祂以* 永生赏赐顺服者,而以毁灭刑罚犯罪者。刻意违犯任何微小的罪,就等于拒绝整个律法,这是他们一再重申的观点。古代的作者常以锐利、生动的方式陈述原则,但是在实践上则对团体中犯罪的人更多显怜悯。
以彼古罗大理石像
* 斯多亚派(与 * 以彼古罗派相反)甚至进一步说,所有罪都一样。这里的重点是,拒绝利未记十九15不因经济状况而偏袒的律法,或其背后爱的原则(利十九18),就等于拒绝神的整个权柄(雅二8)。犹太教师常用「跌倒」比喻犯罪。
二11 犹太典籍有时会将欺压穷人与杀人相提并论(亦参五6)。但是雅各布在此可能指类似 * 奋锐党的反抗人士,他们十分敬虔,不致犯奸淫,然而流犹太权贵的血,却不会让他们良心不安。
这封信写作的同时,这些「暗杀者」已经常在圣殿行刺权贵(参:徒二十一20~22的注释)。
二12 古人可以用说话行事来作一个人行为的总结;参:约翰一书三18的注释。许多学者指出,不少哲学家相信只有自己才是明智、自由的王,他们将此处「自由的律法」与二章8节「至尊的律法」相连。犹太教师相信,天上君王的律法可使人脱离这世上事务的轭。「自由的律法」可能暗示从罪得脱,如一章25节。
二13 雅各布在此的重点为,倘若他的读者不是毫无偏袒的审判者,必会受到神的责难,因祂是毫无偏袒的审判者;祂毫不偏袒的例子,在* 旧约和犹太典籍中比比皆是。犹太教师特别用怜悯和公义两个属性来定义神的特色,并认为怜悯常会胜过公义。他们会同意雅各布所说,无怜悯之人断送了得怜悯的权利,他们自己也有类似的说法。
二14~26
信心必须活出来
有些注释家认为,雅各布所针对的,可能是对保罗教导的误解,不过他更有可能是在反对犹太教中的一种敬虔,就是煽动革命情绪,至终导致战争的那一派(参一26~27,二19)。雅各布讲到「信心」之类的词,和保罗的用法不同,不过这两位作者绝不会互相否定对方的意思:真正的信心是扎实的,是一个人性命的投注,并不只是消极同意某项教义而已。对雅各布而言,信心的表达,如:不偏袒(二8~9)、不使用暴力(二10~12),不单必须口头承认,还必须活出来。
二14~16 神吩咐祂的子民要供应穷人的需要(申十五7~8);不去做便是不顺服祂的 * 律法。「平平安安的去罢」是犹太式的分离祝福,但犹太人照理应当照顾有需要的同胞。「穿得暖」(NASB)暗示无家可归的人可能感到很冷,尤其是冬天,像耶路撒冷这样地势很高的所在。道德家常用这种假设例子(「倘若某人说」),作为论证的一部分;如此一来,读者便不得不承认,某种推理的结论是荒谬的,因而同意作者的论点。犹太人以亚伯拉罕为善待人的最完美榜样(参二21~23,及来十三2的注释)。
二17 * 伊比德图等作者会像这里一样使用「死」来描述;这是「无用」的生动说法(参二26的注释)。
二18 「必有人说」是常见的笔法,引入一位想象的对手,说他会如何发言,而对其言论的答辩,便可将作者的论证往前带动。反对言论的要义为「可能一个人有信心,而另一个人有行为」;答辩则为「信心只能藉行为表达出来。」「指给我看」在其他道德作品中也曾出现,尤其是 * 伊比德图,这是对拿出证据的自然要求。
二19~20 神的独一性是犹太教的基本信仰,每天在诵读示玛(申六4以及相关经文)时都要覆述一遍。因此,雅各布的「信心」是指一神的信仰,和犹太教用这个词的意思相同('emunah)。所以他说:「你们的教义正确无误,而这又如何?其本身毫无意义。」魔鬼承认神的真理,而且会因祂的名战兢,这看法广为流传,亦出现在术士的蒲草文中(专门记载圣经视为违法的魔鬼学;亦参 * 以诺一书)。犹太教师会同意雅各布的观点:宣告神的独一性时,必须存真心实意;祂的独一性意味着祂应是人最崇敬、爱戴的对象(申六4~5)。
二21~24 雅各布将创世记十五6与献艾萨克的事(创二十二)相连,这与犹太传统相符。这个事件是亚伯拉罕对神信心的高峰,不单犹太文献如此记载,就连创世记本身的 * 叙事亦是如此。神与亚伯拉罕的后裔立约,因为祂爱他,并赐他应许(申七7~9),而亚伯拉罕以信心拥抱此应许,并且完全顺服;神接纳了这样顺服的信心(创二十六4~5)。这个看法与第二世纪 * 拉比的观点不完全一致,他们认为,神将红海分开,是因列祖的功德;而这个看法与现代流行的概念也不完全相同,即信心是借着一次的祷告便完成,无需将生命或人生目标与之相连,即使很快被置诸脑后,却依然有效。
亚伯拉罕献艾萨克的雕刻
亚伯拉罕在献上艾萨克之时被「称义」,意思是神再度承认(创二十二12)亚伯拉罕的确将信心放在首位;过去他屡次受考验,此时则通过了大考。* 旧约称亚伯拉罕是神的朋友(代下二十7;赛四十一8),后期犹太作者喜欢用这个头衔来称他。
二25 在雅各布的犹太读者中,喇合的例子也像亚伯拉罕的例子一样,不会引起争议。喇合与亚伯拉罕相同(参二14~16的注释),以善待人出名;而她拯救探子的行为最后也救了自己(书二1~21,六22~25)。
二26 大半古代的人,包括犹太人在内,都接受身体与灵魂必须合作无间;凡相信灵魂的人都同意,只要灵魂离开,身体就死了。
三1~12
伤人的舌
雅各布此处再回过来,对煽动性的言论发出警告(一19、26):不应该咒诅按神形像所造的人(三9~12)。
三1 犹太的圣徒也警告人,不可教导错谬的事,并承认引人走入歧途的教师会受到严厉的审判。有些想要担任智慧教师的人,所教的「智能」是犹太革命份子所信奉的,最后导致暴动(三13~18)。
三2 每个人都会犯罪,是犹太教的教义;人的口是罪最常用的器皿,会造成伤害,这也是犹太人的常识(最早见于箴言,如十一9,十二18,十八21)。
三3~4 用嚼环控制马,用舵控制船,在古代的地中海一带是常用的例子,因为除了文盲到极点的农人之外(他们如果听人读雅各布书,还会有许多隐晦之意都听不懂),大多数人都能明白。犹太典籍常以智慧、理性和神为理想的驾驶,可是雅各布在此处的重点并不是要谈应该掌控的是什么;他只是要指出,一个小小的器皿可以有如此大的能力(5节)。
三5~6 有些人也将谣言的散播比作星星之火能迅速燎原。这里的意象为,舌头能激起整个身体去施暴。夸大的舌头策画恶谋(诗五十二1~4),以及舌头有如伤人的火(诗三十九1~3,一二○2~4;箴十六27,二十六21;德训篇二十八21~23)都是古老的例子。火由「地狱」里点着,暗示它最终导致的地方;犹太人对 * 地狱的图画,就像耶稣所用被定罪者的意象,通常都有火在其中。
三7~8 人是按神的形像所造(9节),受托管理一切受造之物(创一26)。尽管其他受造之物都如神所吩咐臣服于人(创一28,九2),但舌头就像最毒的蛇,充满毒液(诗一四○3,参五十八1~6,及 * 死海古卷和其他犹太典籍)。* 斯多亚派哲学家偶尔也会思想人管理动物之事。
三9~10 有些犹太教师亦注意到,一面颂赞神,一面咒诅人是不协调的,因人是按神的形像所造;他们更常认为,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行,就等于向神怎样行,因为人是按神的形像所造。雅各布的读者不会不明白他的要点。这段经文显明,三章1~12节所指的颠倒是非之言,是抗争性的话,这正符合本书信所面对的大环境。无论是煽动性的 * 修辞术,或是战争的呼召,只要咒诅敌人,都与敬拜神不相匹配──不管这样的言论已经多深入犹太的爱国典籍中(从 * 马喀比的时代开始)。
三11~12 雅各布提出另外两个不可能兼容的常见例子。无花果树、橄榄树和葡萄树是犹太山丘最普通的农作物,连同麦子,它们可算是整个地中海一带最普通的农产品。凡物所产各从其类,在日常生活中稍加观察便可得知,在希腊罗马圈内成了格言(亦参:创一11~12、21、24~25)。
三13~18
和平的智能与鬼魔的智能
* 奋锐党宣称,暴力报复是敬虔并智能的模式;雅各布却要求穷人以等候神来响应(五7~11)。主后六十六至七十年犹太战争的那段时期,证明了雅各布比倡导革命的人更有智慧,当时犹太全地大遭蹂躏,耶路撒冷整个被摧毁,残存的人都成为奴隶。
三13 凡想以智者的身分教导别人之人(三1),必须以温柔来显示他们的智能:这与倡导革命者正相反,而因着境内贫穷与压迫的情况日趋严重,他们的说法正备受欢迎。
三14 这里译为「妒忌」(NASB)或「嫉妒」(NIV、NRSV)的字,是奋锐党所用的「火热」一字,他们自以为在继承非尼哈(民二十五11;诗一○六30~31)和 * 马喀比人的脚踪,要藉武力来释放犹太人脱离罗马之手。「分争」(KJV;「自私的野心」,NASB、NIV、NRSV)也与不和谐有关,显然是引致战争之因素。
三15~16 「上头」在犹太典籍中有时是「神」的同义词;暴力的智慧(三14)完全是属地、属人、属魔鬼的,与天上的智慧截然不同(类似的话,可参:太十六22~23)。* 死海古卷提到,罪是由谬误的灵所激发的,而民间犹太教相信,人不断被大群的鬼包围。雅各布的话则暗示魔鬼会间接的工作,透过世界的系统来刺激他们,形成不合神心意的价值观。
三17 「从上头来的」智慧,即:从神而来的(一17,三15),是「清洁」,不与任何东西掺杂,在这里指不与属魔鬼的智慧(三14~16)掺杂;因此它也毫无「假冒」。许多犹太智能书讲到神的智能为从上头而来。神真正的智慧为非暴力,而非大肆攻击:「和平」、「温柔」、「愿意讲理」、「满有怜悯」(参二13);同时也「不动摇」(NASB)──最好译为「不偏袒」(NIV)或「没有偏见或偏爱」(参二1~9)。这种智慧不是 * 奋锐党的智慧,也不是那些想讨好权贵之人的智慧。
三18 美德有如种子和果子,这讲法可以找到许多相似的记载(如:箴十一18;赛三十二17),但雅各布在本段中的重点为:真正的智慧是带来和平的智慧,而非以暴制暴。虽然许多 * 法利赛教师推崇和平,但当时最受欢迎的是倡导暴力之士,而从许多方面来看,雅各布的信息都与当时的文化唱反调。
四1~12
作抉择:神或世界的价值观
神的智慧并不是流行的革命智慧(三13~18);因此凡真正敬虔的人(二14~26)不能在这两者之间摇摆不定。雅各布在此是向许多贫穷的人、受欺压的人说话,他们受到引诱,去推翻压迫者,抢夺他们的财物。
主前第四世纪的柏拉图像
四1 大多数希腊罗马哲学家以及许多 * 散居的犹太人,屡屡斥责受情欲辖制的人,并形容他们对快感的追逐为「进行战事」。有许多作家,如 * 柏拉图、* 蒲鲁他克、和 * 斐罗,认为所有的战争都是因身体的欲望而引起。犹太人也有类似的思想,他们提到罪恶的冲动,根据后期 * 拉比的说法,这冲动主导着全身两百四十八个肢体。
四2 * 讽刺语法常包括* 夸张法,即以生动、* 修辞式的夸大说法来加强效果。大部分雅各布书的读者可能并没有杀过人,不过他们必定听说过暴力教师(三13~18)的言论,认为谋杀是获得公义、重新分配财物的可行之途。雅各布却要人祷告。(后来他对压迫者却说了一番严厉的话;参五1~6)。
四3 犹太人的祈祷一般会求神将他们真正的需要赐下来;参:马太福音六11的注释。雅各布相信,尽管受压迫之人的生活条件总是比较糟的(参:箴十三23),但这样的祷告仍必蒙应允(参:箴十24)。但是,祈求的原因若是嫉妒他人的财富或地位,就无异只顾满足自己的私欲(参四1的注释)。
四4 在* 旧约里面,以色列常被称为淫妇,因为他们既事奉神,又追随偶像(如:何一至三章)。凡自称与神为友(雅二23),实际上却是世俗的 * 受庇护者(庇护人与受庇护者的关系可以朋友相称),亦即采取世界的价值观(三13~18),这样的人便是不忠于神。
四5 此处雅各布可能是指邪恶的冲动,根据犹太传统的说法,神使这样的冲动住在人里面;若如此解读,他的说法便是:「这人的灵存着嫉妒渴望」,正如四章1~3节。另一种可能性较低的看法为,他的意思可能是,人的灵魂渴望──也应当如此渴望──除神以外别无所求(诗四十二1~2,六十三1,八十四2)。
第三种可能的解释为,他或许在引用一句格言,其根据为类似出埃及记二十5、申命记三十二21、约珥书二18等的经文,因此圣经综合之意为:「神对祂赐给我们的灵存着嫉忌」,祂不能容忍别物来抢夺这灵的爱(四4)。(* 新约的作者有时会以米大示的方式将几节经文融在一起,正如犹太作者一样。)这个观点似乎比其他看法更符合上下文,因为此处提到经上所说的并非「徒然」(四5);但是四章6节「更多的恩典」则似乎支持上面第一个看法。
四6 雅各布引用箴言三34,几乎与 * 七十士译本的一般形式完全相同。这个观念在犹太智慧经典中十分常见。谦卑包括合宜的顺从,此处是顺从神为一个人的生命所定的计划(四7、10)。
四7 古代术士的书讲到,邪灵会在念咒之前就逃跑,不过这里的概念是指道德方面,而非法术。面对神和世界的价值观(四4)、神的智慧和魔鬼的智慧(三15、17),人必须作出抉择。重点为:凡按神的价值观生活的人(此处指祂的和平之途)便无份于 * 撒但的国度,和表面似乎敬虔的革命派说法正相反。
四8 * 旧约经文总是鼓励祭司和百姓要「亲近神」。有时祭司也需要洁净(出三十19),不过这里的意象并不一定专指祭司;凡是要为流血的事负责的,即使只是作为整个团体犯罪的代表,也必须洗手(申二十一16;参:雅四2)。「洁净」常被引申来指内在道德上的含义(如:耶四14)。
希腊罗马作者在驳斥异己的立场时,会假想有位对手在面前,这是尖锐的讽刺性 * 修辞方式,雅各布此处「有罪的人」之用法,不单是采用这种笔法,也运用了旧约先知的修辞法。「心怀二意」也是指一般古代对假冒为善的鄙视:一个人行为的依据,要不就是属神的和平智慧,要不就是属魔鬼的仇恨智慧(三13~18,四4)。
四9~10 旧约经文常把哀恸和自卑与 * 悔改相连(利二十三29,二十六41),尤其是面对神的审判之时(王下二十二11;珥一13~14,二12~13)。先知的教导中也倡导谦卑;参:马太福音二十三12的注释。
四11 雅各布转而谈他的读者正随从的世俗行径:狂暴的言论(三1~12)。(他用「弟兄们」,或是称呼基督徒团体内的各社会阶层,或是〔可能性更大〕按一般犹太人的用法,指「犹太同胞」。犹太革命份子已经开始杀害权贵,煽动性的 * 修辞言论一定更容易出现。)他的一般原则乃是标准的旧约立场,而犹太的智慧书反对诽谤;按上下文看,他的读者或许并没有考虑到这点。* 律法宣称神爱以色列,并要祂的子民彼此相爱(二8);因此,诽谤犹太同胞就等于不尊重律法。
四12 惟独神才是真正的审判者,这是犹太人和 * 新约常见的教导。在犹太人的教导中,地上的法庭是因神赋予权柄才能进行,而在法庭中掌管的人,也要受律法的审判。调查要作得彻底;见证人至少要有两位;作假见证,在庭上没有真正的第一手证据就诽谤人,必要受责罚,如果讼案成立,被诬告的人会被如何判刑,诬陷者就要受那样的处分。
四13~17
富人的骄傲
对穷人讲完劝勉的话之后,雅各布话锋一转,直指压迫者,责备他们自满自足,忘记了神。罗马帝国中大部分的有钱人累积财富是透过两个途径:有土地的士绅和社会高阶层人士靠与土地相关的收入来积财,如佃租与农产品;商人阶级可以赚很多钱,却不一定有相称的社会地位。雅各布既向商人说话(四13~17),也向地主权贵发言(五1~6)。
四13 许多哲学家(尤其 * 斯多亚派)和犹太的智者乐意警告听众说,未来并不在他们手中。「现今要去」(五1)是常用的方法,用于开展论证(如,亚典那修〔Athenaeus〕)、向一位假想的对手说话(如,* 西塞罗、* 伊比德图),或引出严厉的讽刺语(何瑞斯〔译注:罗马诗人〕、* 犹文拿里)。
商业成品主要的市场在镇里和城里;预估投入的时间与可得的利润,也是商业界一般的作法。做生意的人不一定都有钱,但他们至少都想要赚钱。此处的罪是高傲自夸──自以为安排得很妥当,把神放在估计之外(四16;参如:耶十二1;摩六1)。
四14 此处雅各布提出一般犹太人和斯多亚派的智慧说法,读的人很少会反对这样的理论,不过大部分人显然并未真正听进去。
四15~17 「主若愿意」是当时希腊的表达方式,但却也符合犹太人的信仰;* 新约其他地方也出现过(如:徒十八21;林前十六7)。
五1~6
富有的压迫者所受的审判
罗马帝国的大部分乡下地方,包括加利利的大部分乡下在内,富有的地主用农奴(常和奴隶一样)在他们庞大的农庄中做苦工,藉以获利。封建制度并非只在中世纪勃兴;罗马时代只是在文学中较少谈到这方面,因为罗马的文学都集中在都市,但其实整个帝国只有约百分之十属于都市。
雅各布斥责的形式,就像 * 旧约先知的审判神谕,一些犹太智能书和 * 次经中也有类似的讲论。他对富人的责备,和他自己所指责的暴力言论(一19、26,三1~12,四11),差别在于他诉诸神的审判,而不用人为的方式来报复(四12;参:申三十二35;箴二十22)。他的 * 预言完全符合时局:几年之后犹太权贵在反罗马的战争中被铲除净尽。
五1 要人哭泣、号咷的劝勉,是生动的先知式说法,意思是:你们将有哭泣号咷的理由(珥一8;弥一8;参:雅四9)。有关「临到」,参四章13节的注释。
五2 在古代,衣着是钱财的主要记号之一;许多农人只有一件外衣。
五3 古代有些作者嘲讽积聚而未能运用的财富。「生锈」和「虫子」(2节)放在一起,可与马太福音六19相较。犹太文献常提到,神的审判即将临到,那时财富毫无用处。
五4 摩西的律法禁止人亏欠工价,连一个晚上也不行;倘若受欺的工人向神哭诉,神就会为他伸冤(申二十四14~15;参如:利十九13;箴十一24;耶二十二13;玛三5)。受欺之人所受的委屈本身会向神指控欺压者,这也是 * 旧约所用的意象(创四10)。在第一世纪的巴勒斯坦,许多做零工的工人是靠每天的工资来为自己和家人买食物;扣发工资便意味着他们会挨饿。
不在农庄的地主从农业得到的收入十分高,相形之下,付给工人的薪资完全无法反映他们所累积的财富。富人虽然会支持公共建设(以为他们附设碑文为交换条件),但却不太愿意付给工人充裕的工资。至少早至第二世纪,犹太教师便建议,倘若未能留一些穗子让穷人拣,便无异于抢夺他们(根据:利十九9~10,二十三22;申二十四19)。
多半农作物是在夏天或接近夏天时收成,收获时节需要雇用更多任务人。有时 * 散居时期犹太人的文字(文学作品、护身符等)称神为「撒包特(Sabaoth)之主」,即把希伯来文的「万军」音译出来,指神拥有极大的军队,* 七十士译本的以赛亚书特别常用这个称号。倘若得罪有权势的官是件不明智的事,成为神的敌人就更不堪设想了。
五5 富人在宰杀的日子,即宴会之时(常是在剪羊毛或收获的时期;参:撒上二十五4、36)会消耗大量的肉;动物宰杀之后,会尽可能立刻吃掉,因为剩下的只能用风干和盐腌的方式保存。穷人一般无法吃到肉,只能在大众的节期时分到一些。
此处的图画为,富人就像为宰杀之日所喂肥的牛一样(参如:耶十二3;摩四1~3);类似的比喻曾出现于早期的 * 次经以诺一书(九十四7~11,九十六8,九十九6)。第5节的罪并不是剥削(如4节),而是奢华的生活方式,不理会别人挨饿或有需要,这也是 * 旧约常指责的(如:摩六4~7)。
五6 犹太传统承认,恶人会设谋陷害义人(如:所罗门智能书二19~20),许多旧约的英雄都受过这种苦(如:戴维和杰里迈亚)。用审判来欺压穷人,是旧约不断指责的事,后期的犹太典籍视之等同谋杀;取人的外衣或扣发工资,就威胁到那人的生命。这位「公义的」雅各布本人后来被大祭司杀害而殉道,正因为他指责富人的行径。
五7~12
忍耐等候神伸冤
压迫者必受刑罚(五1~6),但受欺压者必须等候神(参一4),而不可亲手以暴制暴。这番劝勉并非意味着他们不可以站出来指责不义(五1~6);只是禁止使用暴力,以及仇视个人的言论(五9),不以这些方式为解决不义的办法。
五7~8 此处的收成(参4节)变成审判之日的意象,就如其他犹太文学中的用法(尤其是 * 以斯拉四书;太十三)。巴勒斯坦的秋雨降于十月和十一月,冬雨(约占全年雨量的四分之三)降于十二月和一月。但是叙利亚、巴勒斯坦一带的居民最期待的是三月和四月的晚雨,这时的雨能使晚春和初夏的作物成熟。
那里主要的小麦收成季节,是从四月中到五月底;大麦的收成是在三月。主要的谷类收成时节,在希腊是六月,在意大利是七月。农人的家庭完全依赖能有好收成;因此雅各布提到地里「宝贵的」(或「有价值的」,NIV)出产。
五9 这类说法,参四章11~12节的注释。
五10 大多数 * 旧约的先知都因所传的道而受到逼迫;有些还因而丧命。犹太典籍更有许多他们殉道的故事,因此没有人会反对雅各布的说法。美好的榜样是古代论证重要的一部分(* 斯多亚派哲学家常用志趣相投的圣贤作为坚忍的榜样)。
五11 乔布记的整个结构可能有意要鼓励亡国后的以色列人;神的公义虽然似乎很遥远,而他们备受万国的耻笑,但最后神必会为他们伸冤,结束他们被掳的日子。* 希腊化的犹太人更进一步赞誉乔布的坚忍(如:* 乔布遗训,和注释家阿立斯体亚)。
后期的 * 拉比对他的评价则有不同,有些人持正面看法,有些人持负面。乔布遗训用斯多亚派的词汇来讲坚忍,并将从前对亚伯拉罕的一些描述转到乔布身上;后期一位拉比作出少见的结论,说乔布比亚伯拉罕更伟大,他根据的资料或许是这类转移说法。
五12 起誓是请神明来保证口头的承诺;违背奉神之名起的誓言,便是触犯了第三诫(出二十7;申五11)。有些 * 爱色尼人和希腊的某些哲学团体,在完成入会的宣誓之后,便不再起誓(根据 * 约瑟夫,但与写 * 死海古卷的爱色尼人不同);然而 * 法利赛人容许人起誓。指着各种比神小的物件起誓,来代替神的作法,参:马太福音五33~37的注释。誓言通常是吁请神祇来见证那人的动机是真实的,必会遵守应许,或让说假话的人遭到咒诅。誓约则是誓言中特定的一类,指屡行某种责任,或在某段时间内不做某件事。
从上下文很难确定这里所讲的是何种誓言。有些学者建议,这是警告人不要起类似 * 奋锐党的誓言(参:徒二十三12);这虽然与雅各布书的背景相符,但他的读者可能不会以为这事是此段话最明显的应用。主要的概念可能为,一个人不应失去耐心(五7~11)而起誓;反倒应当祈祷(五13)。要祈祷,不要起誓,因为最完整的誓言形式包括了对自己的咒诅,就如:「若做不到,愿神杀了我」。
五13~20
完全倚靠神
五13 不抵抗并不意味着假装没有关系(如 * 斯多亚派的作法;参:弗五20的注释),或积怒于心,等待末日临到(如一些犹太 * 启示文学作家的心态);它乃是意味着要祈祷。
五14 伤口要抹上油来洁净(参:路十34),头痛的人和想避免生病的人会被抹上橄榄油,达到「药」效(根据古代的观点)。油也用来膏抹祭司或领袖,将油倒在头上,代表分别为圣归于神。基督徒可能以药物的象征用法来代表将人交付于 * 圣灵的能力(可六13)。
一般性求医治的祷告,是 * 会堂里经常覆诵的祝福之一;「长老」请参:使徒行传十四23的注释;犹太人当中的「* 教会」,请参词汇解释。早期的犹太教认为探访病人是敬虔的行为,基督徒可能继续这种作法(至于生病的宣教士,参:太二十五36、43)。
五15~16 *
旧约先知常用病得医治作比喻,来讲从罪中得愈,而犹太文学常将罪和疾病相连;例如,犹太人每日祈祷的第八项祝福,即医治(不过其重点不是身体的医治),是紧接在赦免和救赎的祈求之后。雅各布并没有暗示所有疾病都和罪有直接的因果关系,保罗和旧约也是如此(参:腓二25~30的注释)。
犹太智慧书承认神会听病人的祈求(德训篇三十八9),并将神的垂听和人与罪断绝的宣告相连(三十八10)。一般人认为,只有极少数敬虔的犹太教师为人祷告能实际产生果效(参:雅五17~18),然而雅各布却将这种信心的水平应用于所有的信徒。
五17~18 尽管所有巴勒斯坦犹太人都为下雨祈祷。但一般认为,只有少数几位能行神迹的人,祈祷才会蒙垂听,尤其是约瑟夫的阿尼亚(Onias)。许多 * 拉比典籍称他为「拉圈子的洪尼(Honi the Circle-Drawer)」;拉比文献里有哈尼拿.班.多撒;在后期典籍里所提从前的祭司,偶尔还有敬虔的人,如洪尼的孙子阿巴.希奇阿(Abba Hilkiah),或哈南.哈尼拔(Hanan ha-Nehba),亚基巴,拿吉底蒙.班.哥利安(Nakdimon ben Gorion),拉比乔纳,偶尔还有一位匿名之人)。
得雨的神迹到后来变成等于使死人复活。在犹太典籍中,这些以神迹降雨的人往往非常敬虔,与其他人有距离,可是在此雅各布声称,伊莱贾──行这类神迹之人中最高的典范──和他的读者并无二致,可以作所有信徒的榜样(王上十七1,十八41~16;参:撒上十二17~18;伊莱贾的软弱,参:王上十九4)。
「三年半」在列王纪上十七章并没有记载,是出于后期的传统(参:路四25,另一拉比传统提到三年),可能是与末时饥荒的观念相连而来,因有一说指那时饥荒会这样久。
五19~20 在犹太信仰中,若有人悖逆,他从前的义对他毫无用处(结十八24~25),但(在大多数犹太说法中)恶人若 * 悔改,他从前的恶行都会一笔勾销(结十八21~23),只需献上合宜的 * 赎罪祭便可。有些犹太人(* 死海古卷,一些拉比)认为,某些形式的背道是无可赦免的,但是雅各布欢迎罪人转回。按这里的上下文,他应是在特别邀请革命人士回到圈内。
「遮盖许多的罪」来自箴言十12。在那段经文的意思可能不是宣告坏消息(参十一13,二十19),而是如同犹太教常用的类似词组,意指获得赦免。不妨与犹太人的一种想法比较:若有人让另一人归入犹太教,就好像他创造了那个人。